名家说节丨巧果子与生巧芽
8月28日,说节在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书院,丨巧果生志愿者们精心制作巧果,巧芽今日热点送给当地环卫、说节园林工人。丨巧果生
8月28日,巧芽在荣成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书院,说节志愿者们精心制作巧果,丨巧果生送给当地环卫、巧芽今日热点园林工人。说节
七夕节,丨巧果生又称乞巧节、巧芽女儿节等,说节是丨巧果生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之一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,巧芽当银河横贯天际,牵牛星、织女星遥遥相望之时,这个承载着中国人情感记忆的佳节便如期而至。
在历代文人的诗文辞赋中,牛郎织女的凄美故事是吟咏不绝的永恒主题。汉代的《古诗十九首》中就有“迢迢牵牛星,皎皎河汉女”的动人描写。
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,大江南北有祭拜织女求赐巧、用蜘蛛结网卜巧、生麦芽卜巧等节俗。过去,在荣成,七夕节有儿童生巧芽的风俗。据说在农历七月初一大清早,荣成一带孩童趁太阳尚未升起之时,取一只瓷盅,盛上一些细沙和麦粒,浇以清水,悉心照料。瓷盅中的麦粒很快就生根发芽,等至七夕之时,麦芽已长得葳蕤可观。届时,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麦苗从沙中拔出,检视其根须。按照这一带老人们的说法,根据麦苗根须的长势,就可以判断小孩子将来的巧拙。如果麦苗根须繁密,就表明小孩子心灵手巧。相反,如若麦苗根须稀少,或被水泡烂,就表明这孩子比较笨拙,要加倍辛劳才会有出息。
除乞巧活动外,七夕节还有着独特的饮食文化,如吃巧果、巧食、巧菜,各地不尽相同。如在临沂地区,时兴用当天夜里精心蓄好的露水煮面条。在胶东一带,是家家户户用面粉烙“巧果子”,花样繁多,美不胜收。到了江南地区,则又有吃江米条之俗,凡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
2006年,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,既承载着古人对星空的想象、对爱情的向往,又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。七夕之夜,我们仰望星空,不仅是在重温一个美丽遥远的传说,更是在延续中国人特有的浪漫传统。
(李海云: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 大众新闻记者 刘宸 整理)
责编:
审核:邓玉莉
本文地址:http://yaowen.yunelian.com/news/433b59998967.html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